最近翻QQ空间,发现好多朋友都在发说说,有的晒美食,有的秀自拍,还有的深夜emo,每次看到熟悉的动态,顺手点个赞已经成为习惯,最近总有人问我:“有没有...
朋友圈50赞背后的社交潜规则
最近发了一条朋友圈,点赞数破天荒冲到了50,说实话,这比我预想的要多,平时发个自拍或者吐槽加班,能有个二三十个赞就不错了,这次突然多了这么多,反倒让我有点不习惯,仔细想想,可能和内容有关——我发的是周末在家做的一桌菜,照片拍得一般,但胜在真实。
点赞多的内容,往往不刻意
以前我也试过精心修图、绞尽脑汁配文案,结果点赞数还不如随手拍的日常,这次做菜纯粹是心血来潮,没摆盘也没滤镜,甚至有个盘子边角还磕掉了一块,可偏偏就是这种“不完美”的日常,反而让朋友觉得亲切,有人评论“一看就是自己做的,比网红店实在”,还有人问我红烧肉的做法。

后来我翻了下其他高赞的朋友圈,发现大家爱点赞的内容通常有这几个特点:要么是生活里的小确幸(比如突然晒到太阳的猫),要么是带点幽默的自嘲(早起失败第三次”),再不然就是能引起共鸣的话题(下雨天和外卖更配”),反倒是那些刻意凹造型、过度修饰的内容,点赞数往往很普通。
互动比点赞更重要
点赞破50那天,我数了数,评论区比平时热闹不少,有人问我用的什么调料,有人约着下次聚餐,还有个多年没联系的老同学突然冒出来说“没想到你还会做饭”,这些互动让我觉得,朋友圈的意义其实不在数字,而在于它真的能让人和人之间产生联系。
现在很多人设置“三天可见”,或者干脆不发朋友圈,觉得“没什么好分享的”,但偶尔发点真实的生活碎片,反而能让那些平时没机会聊天的人找到话题,比如上次我发了一张堵车的照片,有个同事私信我说她也经常走那条路,后来我们拼车上下班,省了不少打车钱。
别把点赞数当KPI
有一阵子我特别纠结点赞数,发完隔五分钟就刷新一次,如果没人点赞就赶紧删掉,后来发现,这种心态特别累,朋友圈本来就是记录生活的地方,又不是工作汇报,现在我想发就发,哪怕只有两三个赞也无所谓。
有个做自媒体的朋友说过一句话:“你在乎数据,数据就会绑架你。”仔细想想,生活里很多事都是这样,太在意别人的反应,反而会失去分享的快乐,就像做饭,如果光想着拍照发朋友圈,可能连锅铲都不想拿了。
最后
点赞50只是个偶然,但这件事让我重新想了想社交媒体的意义,它应该是生活的补充,不是比赛的记分牌,以后大概还是会继续发些乱七八糟的日常,有人点赞挺好,没人点赞也无所谓——反正我的红烧肉,自己吃得挺香。
相关文章
最新留言